綻放在寶貝河畔的民族團結之花

在通遼市奈曼旗沙日浩來鎮(zhèn)寶貝河嘎查村部里,有一面格外引人注目的“民族團結文化墻”。墻面的展板上,用照片和文字展示著村里各族群眾互幫互助的事跡,一一觀看后令人動容。
寶貝河嘎查共4個村民小組,324戶、1020人。一直以來,嘎查以孝賢文化為基點,促團結,增和諧,融合多民族文化特色,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,書寫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嶄新篇章。
相融一家親
在寶貝河嘎查,多民族組成的家庭有很多,席全星、王宏利小兩口就是其中的一對兒。2008年王宏利和席全星打工相識,經(jīng)過3年的朝夕相處,兩人建立了幸福的家庭?!拔沂菨h族,他是蒙古族,他踏實又能干,又是老鄉(xiāng),慢慢就走到一起了?!闭f起兩人的愛情故事,王宏利有些靦腆。
2013年席全星在外打工時受傷住院,出院后小兩口就和岳父岳母生活在了一起?!皬氖軅浆F(xiàn)在已經(jīng)過了10年,我還清楚地記得,受傷那一年我沒干過活兒,岳父岳母連一個空桶都不讓我提,對我像親兒子?!毕羌拥卣f。
這個經(jīng)過10年和睦相處的幸福家庭,他們彼此的生活早已相融相通,像血肉般緊緊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
“剛開始和我岳父岳母一起生活的時候,生活習慣不一樣,飲食習慣也有區(qū)別,我們之間也會有小摩擦。但是大家和和氣氣的,相互包容,互相理解,有事一起商量,家和萬事興嘛。現(xiàn)在一家人的飲食特別統(tǒng)一,我做啥她們都愛吃?!毕切χf。
茶余飯后他們一家都會坐在一起喝茶,嘮家常,自在隨意,溫暖備至。
“我這女婿脾氣好,也孝順,我早就把他當兒子了?,F(xiàn)在他們小兩口承包了100多畝地,體力活都不讓我干,都是他們小兩口干,日子越過越好了。”岳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。
在寶貝河嘎查,正演繹著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民族團結故事,席全星一家洋溢著尊老愛親、相親相愛、和諧溫馨的濃厚氛圍。
互助手足情
三年前,魏富為了給家里增收買了一臺打草機。秋收過后,是打草忙碌的時候,魏富當時急需找個靠譜的打草司機。于是,魏富想到了務工回村、有司機經(jīng)驗的趙寶音。經(jīng)過溝通,趙寶音就水到渠成地當起了魏富的打草司機。日復一日,兩個人的交情漸漸帶動了兩個家庭的來往,他們的關系也遠不止于雇傭關系了。
“為啥能和小寶成好兄弟?他開車我從來不用操心,每天都給車打一遍油,定期給車做保養(yǎng),本來這些不在他職責范圍內(nèi),但他每次都默默地把這些做好,我都看在眼里,所以我把他當兄弟。”魏富說。
趙寶音外表粗獷,但內(nèi)心細膩,品性淳樸。2022年魏富父親生病,當時正趕上打草旺季,魏富想一心照顧父親,于是把收草的全部重任交給了趙寶音。開車、聯(lián)系客戶、車輛保養(yǎng)、收錢、記賬……在十幾天的時間里,趙寶音把這次打草干得井井有條。從那以后,魏富就打心眼里認可了這個好兄弟。之后的相處中,彼此互幫互助帶來的感動與溫情,讓他倆的關系勝似親兄弟。
“我要供孩子讀書,還要照顧一家老小,全家勞動力就我自己。每當孩子要交學費的時候,拿不出錢著急,我大哥都提前把錢給準備好,3000、5000的拿給我,我的工錢也都是提前結清,我家打草的錢大哥分文不收,幫助我的太多了?!闭f話的時候,趙寶音聲音微微顫抖,不停地搓動著粗糙的大手。他的家境困難,這幾年有了魏富的幫襯,日子也漸漸好了起來。
共筑幸福路
距離寶貝河嘎查村部幾公里外的白廟子組只有5戶居民。據(jù)寶貝河嘎查黨支部書記寶金星介紹,原來白廟子組通向村外的唯一一條路是土路,每逢下雨,泥濘的路根本無法通行,給村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。
這件事讓嘎查黨員干部牽掛于心,通過嘎查兩委班子積極奔走,申請到50萬元的道路項目資金,修了2公里的水泥路,改善了路況。
“這路修得真好。我今年70多歲了,沒修路之前我?guī)缀醪怀龃遄樱蛣e的組的人來往也不多。修路的時候下寶貝河組的鄉(xiāng)親們也來幫忙了,真是感謝大家!”村民王金香說。
自從修了水泥路,白廟子組的村民也經(jīng)常會去下寶貝河組串門,村里舉辦的各種活動也都去參加?!吧洗未謇锱e辦集體過大年活動,我也去了,村里人唱歌跳舞,老熱鬧了。村里的蒙古族大姐見著我可熱情了,還給我拿瓜子,可好了?!蓖踅鹣阋贿呎f,一邊笑得合不攏嘴。
路修好了,白廟子組村民與下寶貝河組村民溝通交流多了起來,平時村里有什么大事小情都會聚在一起互幫互助。以前路不暢通,想幫忙一時半會兒也過不來。現(xiàn)在每到春節(jié),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的時候,兩個組的村民都互相幫忙,好不熱鬧。其實修起來的不僅僅是路,也是連接兩組村民情感的橋梁,更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康莊大道。
“嘎查的榮譽,離不開群眾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更離不開民族團結的力量?!睂毥鹦钦f。寶貝河嘎查組織村民集體過大年,評比表彰“孝順子女”“好兒媳”等先進人物,用榜樣帶動村民心連心,促進村民在情感上深入交流,在文化上交流交融。(記者 月英 李佳雨 鮑慶勝 韓玲玲 莫日根畢力格 薛一群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